北京医院_放射科

  健康资讯     |      2024-08-13 10:54

  北京医院放射科是北京医院影像中心的领头羊,作为北京医院的重点学科,拥有国家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医学影像科),现为博士学位培养学科、博士后工作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药理试验基地,是医疗、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集X线、CT、MRI检查和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临床检查科室。科室承担着大量临床影像检查和干部医疗保健任务,技术力量雄厚,人员梯队合理。医师组分为神经骨肌组、胸部心脏组、腹部盆腔组及介入放射组四个专业组,技术组分为X线、CT、MR、介入四个专项检查设备组和包括南北楼门诊、住院部、急诊及查体中心在内的12个岗位。全科共有35名医师,1名博士后,42名技师,7名护士,2名登记员。医师中教授或主任医师12名,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硕士学位人员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是一个专业技术和科研教学能力均较强的医教研团队。科室近年承担多项十二五、十三五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参与撰写多部影像学教材、指南及专家共识,在多个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室开创者李果珍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影像学专家,曾担任第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卫生部医学影像装备专家顾问组组长,获得北美放射学会(RSNA)“荣誉会员”、欧洲放射学会(ECR)“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AOCR)“金质奖章”三项殊荣。先后担任放射科主任的腹部影像学专家韦嘉瑚教授、胸部影像学专家潘纪戌教授、腹部影像学专家周诚教授,都是国内外著名的老专家,为科室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敏教授: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党委委员,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临床工作主要从事腹部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全身磁共振诊断。1986年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放射学家李果珍教授,在李果珍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较早在国内开展腹腔间隙的正常解剖及其病变的CT研究;1994 至199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医学中心放射科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师从于国际著名放射学家、北美放射学会(RSNA)主席Hedvig Hricak教授,从事体部磁共振诊断学研究三年,主要从事前列腺癌和女性盆腔疾病的影像研究,分别在本专业国际著名杂志AJR、RADIOLOGY、JMRI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回国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如对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扫描技术进行改进,在国内首先开展小视野高分辨率的前列腺磁共振成像,大大提高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早诊早治,得到本专业同行专家的好评。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用磁共振学会副会长、《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主编、《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健康服务适宜技术分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于2018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2018年获第二届“国家名医”,2020年获第七届“北京优秀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1项,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第3版)、《3T磁共振临床应用》、《体部磁共振诊断学》、《磁共振功能成像临床应用》、《CT和MRI诊断:重点、热点问题精讲》等10余部专著,其中《体部磁共振诊断学》荣获第24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得2020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宋焱:放射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学院、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放射专委会委员、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神经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全国委员,同时担任多个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专家。长期从事各系统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尤其擅长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开展多项新技术用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先后两次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磁共振研究、CT及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并有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医学类TOP 10入选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优秀医师奖”等荣誉称号,并被亚洲及大洋洲放射学会(AOCR)授予“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称号。

  陈涓: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从事影像诊断学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综合影像诊断,特别是神经系统、头颈部疑难病影像诊断。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附属医院放射科作Clinical Fellow,从事神经影像诊断及研究工作2年。在美国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高级卒中中心,从事脑卒中方面临床交流3月。先后在SCI、中华系列杂志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23篇。参编专著多部,包括英文专著《Clinical MR Neuroimaging》2nd edition。主译专著一部:《泌尿生殖系统影像诊断学》(原书第6版);参译专著《高分辨率肺部CT》。主持部级课题二项,中华医学交流基金会项目1项,院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级课题多项。获北大医学部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头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放射学会头颈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及损害责任鉴定专家。专家门诊出诊时间:特需门诊(300元)周四上午。

  李春媚:放射科副主任,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专业特长为磁共振影像诊断,特别是前列腺疾病磁共振成像诊断,担任北京医院前列腺癌MDT团队骨干成员,2014年与泌尿外科联合开展亚洲首例磁共振引导前列腺穿刺术。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杂志医学影像编委会编委及《放射学实践》杂志青年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和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编《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参与编写《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全国高等学校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医学影像学导论》、《医学影像学》及《腹部放射诊断学》,作为副主译参译《盆腔、骨肌系统影像学精要》。以第二完成人身份获得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第三完成人身份获得2020年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三完成人获2017年度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年被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中放青年荣誉会员”称号。

  于经瀛:主任医师、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89年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学习介入放射学半年。1996年1997年在日本东北劳灾病院及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放射科学习一年。专长:介入诊断及治疗,日常从事的工作为腹部影象诊断及介入诊断及治疗。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6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放射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学会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微创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和东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当代医学-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医学参考报医学影像频道》编委,《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

  陈起航: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病学组成员,亚洲胸部影像学会核心成员。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87-1988年被选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放射科进修胸部影像诊断,师从美国胸部放射学会主席Gamsu 教授,主要学习肺部高分辨率CT诊断,回国后在国内首先开展肺部高分辨率CT的临床运用及一系列的相关研究,1998-1999年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研究学习螺旋CT,200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胸部弥漫性病变诊断。从事放射影像诊断近三十余年,熟练掌握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以胸部综合影像诊断为专长,尤其在弥漫性肺部疾病上有丰富的经验,主编5部胸部影像学专著,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五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英文专题报告,一篇论文入选2002年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并获 Certificate of Merit 奖,也是我国首次在RSNA上获奖的影像学专家。

  北京医院放射科是国内最早使用数据传输与归档系统(PACS)的科室之一,现所有的影像设备都在Dicom 3.0标准下连入Neusoft PACS/RIS系统,实现了医学影像的采集、传输、存储、查询、诊断、报告、综合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可以方便快捷地调阅相关影像资料,同时支持海量数据存储。科室开展了多项AI技术的临床转化,不断优化提升临床工作能力。通过AI的辅助,放射科医师不仅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临床明确外伤患者骨折、出血情况;能更快地在上百幅胸部CT影像中检出结节、判别炎症;还能迅速完成冠脉及头颈血管成像的后处理和评估。AI的深入应用既是需求也是趋势,它在提高科室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挖掘更多有用的临床信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医生诊断组:从2000 年起,按照国际上影像学发展的方向和做法,从系统综合影像出发,把医生诊断组分为神经骨肌组、胸部心脏组、腹部盆腔组和介入放射组,X线、CT、MRI多种影像检查进入相应的诊断组,实现多种影像检查信息互补、综合诊断。10多年来,系统化分组使全科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CT、MRI新技术,加深对基础X 线检查的认识和理解,在疾病的平台上进行比较影像学研究,带动了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全科医生综合影像诊断的能力,多次在全国疑难病例读片会上崭露头角,提升了北京医院放射科的整体形象。

  ⑴ 肺部高分辨CT和腹部脏器的快速动态增强检查:提高对病变的检出和诊断能力;

  ⑵ 心脏和冠状动脉CT成像: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判断冠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⑶ CT血管造影检查:三维血管图像从多个角度立体观察血管异常扩张或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⑸ CT灌注成像:得到多组功能图像和灌注参数,可用于早期诊断脑缺血、腹部脏器病变、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后随访;

  ⑹ CT能谱成像:突破传统CT成像模式,实现连续单能量参数成像,一次扫描获得更多信息,有助于肿瘤早期检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可有效减低金属伪影。

  ⑴ 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性成像,可早期发现病变、诊断脑缺血进行功能定位等;

  ⑵ 磁共振水成像: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以及磁共振泌尿系统造影(MRU)等,代替有创的ERCP等诊断性检查;

  ⑷ 磁共振波谱成像:观察病变部位内的不同代谢产物有助于脑代谢性疾病 痴呆、全身肿瘤性病变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⑵ 肿瘤性病变:发现肿瘤异常供血,早期诊断小肿瘤,选择性阻断恶性肿瘤的血供并进行药物治疗;

  我院于1995 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心,在全国最早开始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工作。16年来和中科院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了多方面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合作撰写的视知觉脑功能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近5年来不断扩大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颈动脉解剖临床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2006年获评北京医院成果一等奖。

  能清晰地显示肺组织的细微结构,在弥漫性肺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院率先在国内开始HRCT相关研究和临床运用,出版国内第一部肺部HRCT专著。

  2008年在国内最先开展前瞻性门控轴位扫描的心脏扫描模式,只在舒张期做瞬间扫描,能够较原螺旋扫描技术降低射线年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

  鉴于腹部MR检查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院开展了腹部MRI检查技术规范化工作,在这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经验,并将相关经验推广,广受同行好评。

  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最早开展对前列腺的磁共振检查,近年来,更是将MR功能成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度增强MRI(DCE-MRI) 综合应用于前列腺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等,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北京医院新技术一等奖。在2014年,开展亚洲首例磁共振引导前列腺穿刺术,获北京医院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近年也开展了磁共振引导下的前列腺癌超声聚焦治疗。

  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合作,于国内率先开展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查。通过该项技术,在检测血管狭窄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评估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有效地推动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获评北京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我科与神经内科合作,开展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变性病在内的多项研究,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任务。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脑卒中多学科诊疗模式,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多学科优势资源为一体,秉持“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在放射科执行一站式CTA-CTP的功能成像检查,大大缩短诊疗时间,为临床有效救治提供影像依据,包括缺血半暗带、梗死核心、主干血管及侧枝血管信息,为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做出贡献。

  我科是国内最早开展APT成像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APT成像研究中心,主要将APT成像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及卒中患者。2018年在北京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主办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国际专题研讨会(The 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EST Imaging),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彰显国际同道对我们在该领域方面研究工作的认可。该领域的成果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科与妇科合作,率先在北京公立医院中开展磁共振引导下子宫肌瘤及腺肌症的聚焦超声治疗(MRgFUS),利用超声聚焦于病灶内产生高温,使其发生凝固性坏死并逐渐萎缩吸收,用无创治疗代替传统手术治疗,治疗过程无需麻醉,无辐射性,无创伤恢复快,安全性和有效性高,深受患者欢迎,疗效得到临床认可,解决患者不愿或不能手术的难题。作为国内首批开展该项治疗的单位,参与制定《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国专家共识》。